上海财经大学考研(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

《新青年 • 听TA说》栏目聚焦学生群体

旨在为莘莘学子提供一个互助沟通平台

以此之“声”唤起彼此之“声”

以此之“阅见”丰富彼此之“阅见”

帮助大家共同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留下最美的青春印记!

敬畏生命

尊重知识

热爱生活

他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人生的旷野

在阅读与思索中体会文化的精深

本期《新青年 • 听TA说 》栏目

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首届“阅读之星”获得者

——商学院孙冒罡同学

来讲述他的阅读故事

本期主角

商学院2019级博士生

孙冒罡

年级专业:2019级战略与创新创业系博士生

曾获荣誉:2022年上海财经大学首届“阅读之星”;2021年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年会战略管理分部Outstanding Reviewer;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征文比赛”一等奖;2020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征文二等奖,作品收录于《品味经典》丛书;2018、2019两次获得“品书知日本”上海财经大学征文一等奖。

Q&A

Question

可否简单谈谈对你启迪最大的书籍?

这里我列了两本,一本影响我人生态度,另一本影响我研究理念。

一本是《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字句精妙,包容万象,透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根基,昭示出了宇宙自然的演化规律与立身成德的深刻道理。我个人理解易经的玄妙之处,在于其微言大义,既有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简易,也有阴阳调和、万物更迭的变易,同时也蕴含着天理、良知、规律的不易(不变)。对于这部经典,不同年龄、背景、阅历的人读起来,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资历尚浅,品读《易经》,我的格局会变得更加辽阔,心性会更加平静通达,警惕漫漫人生路上的诱惑和陷阱。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持经达变,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淡定从容。

另外一本是《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人”是个复杂而有趣的行为主体,其中之“人性”则更值得思考,我对“社会人”的研究一直抱有很大兴趣。人(或组织)并非孤立存在,很多行为也并不是经过完全理性算计而产生的,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情感和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经济分析强调的是个人利益、竞争与效率,而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经济分析则更看重社会因素的驱动、积极心理以及合作与可持续性发展,其实人性之中,二者兼有。正是格兰诺维特教授从微观现象着手,用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材料、易懂的话语,把这二者间的微妙关系层层剥开,将每个人身处而不自知的社会及其背后的运行规律深刻地表达出来,给人启迪,耐人寻味。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也许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的魅力即在于此吧!

Answer

Question

有没有一些读书过程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建议大家遵循“先广博、再精深,先泛读、后深入”的思路,逐步搭建自己的阅读体系。把视野局限于某一固定学科,会产生很多偏见,把研究之路越走越封闭。在我看来,不同学科并非孤立存在,大家本质上都在观察和讨论着这个世界,只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存在差别而已。因此如果能够学会倾听各种声音、博采众长,我们就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不至于在发表观点时过于偏激和片面,变得更加纯粹、睿智、温和与包容。然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广泛涉猎的同时,仍然要明晰自己的方向,把握好广博和精深的平衡,游刃有余地与不同学科对话,为我所用,在本领域持续深入地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

第二,刚刚讲到读写不分家,从知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我们角色的有效转换十分关键。写作目的之一是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别人交流,所以让对方能看懂我们写的东西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树立读者意识,多站在读者角度思考问题,尽力搭建好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当然,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写作也是一个反复打磨、不断迭代的过程,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多与他人深入交流、广泛采纳读者建议,边写边改,也可助力文章的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对于阅读经典,我也有一些体会。很多经典著作较为晦涩难懂,很容易使读者丧失坚持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建议大家刚开始读经典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要从宏观上把握大义。不敢说全然领悟,至少可以很好地树立自信,甚至有些时候前面遇到的困惑在读到后文时也许会豁然开朗(阅读文献也是一样的道理)。此外,磨刀不误砍柴工,书友们不妨在阅读经典之前,提前了解下作者传记以及创作该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会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观点有更加深刻的体悟。不过特别提醒诸位,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环境下,二手知识甚至多手知识肆意泛滥,保持对书籍的鉴别力、严格控制知识来源是十分重要的。我建议书友们在没有亲自阅读原著之前一定不要随意看书评和解析,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书评,断章取义,会对我们阅读原著产生极大误导。若确实想看书评的话,大家不妨在阅读后先写出自己的评价,然后和他人作对比,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Answer

Question

你如何看待在快节奏时代,诸如“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等社会现象?

我的基本观点是阅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我们阅读的目的以及要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一方面,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三分钟读完一本书、听书APP等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从信息获取速度、挑选书籍的效率上来说的确具有优势。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不能够取代深度阅读的,“读”和“读完”也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深度阅读伴随着信息在大脑中的深度思考和加工,需要我们放平心态、真正投入进去,更何况很多经典书籍具有常读常新的价值,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真谛的,而几分钟的快速阅读远远达不到这种效果。

因此,如果只是为了快速获取书目大意、浏览或筛选普通书籍的话,可选择短平快的阅读方式,但如果为了研读经典、品读好书的话,留出一整块时间和安静的空间进行深度阅读则是十分必要的。总之,我对“三分钟读完一本书”这类快速阅读方式持保留态度,还是要具体去区分阅读的目的和对象,其实这个道理和我们平时阅读学术文献也是相通的。

Answer

SUFE COB

视频 | 周嘉莉 责编 | 江鑫洁

审编 | 程子润 沈梦雪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分数线)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