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考研(中传考研有哪些专业)




中传考研,中传考研有哪些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近日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博士生学制从3年延长至4年、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等。

但最轰动的还是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消息公布后立刻登上微博热搜。

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招生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

实际上,这四项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1、考试内容方面:所有文科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的自命题科目(即考生所说的专业课)全部改为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考生内容分别为写一篇论说文,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也就是说,不管是报考法学、新闻学,还是音乐学,初试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都是只测试“通识”。此外,艺术硕士的初试也采取这种办法。

2、考试流程方面:(1)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这意味着,尽管初试专业课命题大变样,但门槛并不算高,最大可能避免“误伤”专业能力突出的生源。

(2)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是新增加的一个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3)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由于初试选拔淘汰功能的弱化,进入复试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以往被弱化的复试选拔功能将大大加强,并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

消息公布后,立刻让打算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们“炸了锅”。

有考生直言,“改革方向是好的,但我觉得太激进”。有考生抱怨,“准备了很久,然后才发现原来之前读的不管用,现在得重新学文史哲了”。有考生疑惑,“人文社科类专业课都一样,怎么体现专业知识水平啊,尤其是管理学和法学,为什么只考文学哲学之类的知识”。有考生批评新政策对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不公平,“跨考生是真的不行了吧,在材料评议那一关可能就卡掉了,毕竟比别人少了四年,专业实践就少了好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这场“地震式”改革?

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提供方案

首先,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影响群体并不算大。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招收数学、工学门类、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等专业,其中数学、工学门类的专业科考试内容不变,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因为要统考“数学三”,专业课考试只有一门。

此外,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只有艺术硕士的专业课改为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

因此,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学术硕士,以及艺术硕士,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对象,但人数有限。按照2020年考研招生计划,这些专业总招生人数857人,其中还包括430个推免名额,实际统考录取的人数只有427人。

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学科是新闻传播类和艺术类。2019年6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视察中国传媒大学,特别对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提出改革意见,要求学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

这次招生改革中,涉及的新闻传播类统考人数为124人,艺术类统考人数234人。可以说,艺术类研究生才是这次改革的核心人群。

2019年10月9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到研究生院进行专题调研时就指出,将对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从考试标准、选拔标准、培养标准到毕业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重大改革和调整,最终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提供方案。

这样的改革思路之前已在本科生艺考实行。在2020年艺考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初测(文化素养基础测试)只考“文史哲”科目。引导考生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增强考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这项改革被廖祥忠称为“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上级单位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触目惊心

其次,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如此强调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事实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生文化素养低。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廖祥忠撰文称:“目前全国艺术类院校招生火爆,我们在招生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不少好苗子,但也普遍感到学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创作作品比较肤浅,缺少深刻内涵。我认为,重要原因是有的同学文史哲根基薄弱,教学没能及时回应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

早在2018年9月下旬,中国传媒大学就组织召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会,官方发布的研讨会消息中写道,“从总体上看,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学校的‘一流学科’地位存在一些差异”。

在今年8月3日举行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廖祥忠又说,“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

可以说,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与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在招生环节把好关,仅靠入学后两三年的培养,能难以实现学生质量的质变。

那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堪忧到何种地步?

廖祥忠在2019年3月举行的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上说:“在近几年北京市学位论文抽检中,我们的情况触目惊心。以刚刚公布的2017年抽检情况为例,我们被抽检的39篇硕士论文中,6篇初评结果不合格,经过复评环节,仍有2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不合格率达到5.13%,这个数据已经严重超过了北京市1.7%的平均值!”

廖祥忠说:“这已经给我们严重敲响了警钟!再不重视,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给学校的声誉、给学科建设带来惨痛的代价!针对近一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学术不端等问题,教育部已印发通知,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

廖祥忠提到的近一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学术不端等问题,包括当年2月发生的翟天临事件。

2019年2月8日,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他的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真实性受到质疑。随后,北京电影学院通报称,翟天临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关键表述使用其他专家的观点,但未做引用注释说明,存在较为突出的学术不规范、不严谨现象,存在学术不端情况,撤销其博士学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时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了翟天临的硕士毕业论文,发现这篇论文段落不清、字体不一、错别字较多,全文只有十几个注释,绝大部分还是引自大百科全书和词典,就连文末“谢辞”里导师的名字也出现了错字。

翟天临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通知称将对存在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对于问题严重的将撤销学位授权、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篇不合格论文,导致整个学位点‘连坐’的悲剧,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更是会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上说。

可以说,艺术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糟糕质量,与生源质量、写作能力和基础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改革需保证公平

任何改革都需要权衡利弊,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大动作,有利于选拔更优质的高文化素质考生,但也存在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考试公平性。

由于初试的选拔淘汰功能被弱化,考生达到国家线就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那么,势必要在材料评议环节或复试考核环节淘汰大量考生。

如果将淘汰环节放在材料评议环节,那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仅凭考生提交的材料能否科学合理地选拔?不同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具有可比性?

如果将淘汰环节放在复试考核环节,那么复试考核的形式如果主要是面试、现场主题创作,如何保证招生公平,避免招生腐败?如果复试考核增加笔试、机试,是否又会增加考生负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怎么用好自主权,保证复试环节的公平公正,才能让改革得到深入的推进。”

相关阅读:这所大学将博士生学制从3年改为4年,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数字

责任编辑 李剑华 实习生 李各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中传考研(中传考研有哪些专业)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